“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展览在河北博物院开幕股市如何配资。
事发地点,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山村城南庄,这里是毛伟人和中共中央机关的秘密指挥点,在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随着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绿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一批新能源产业也走向"浪潮之巅",锂离子电池即是其中代表,其应用场景横跨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和电力储能,产业历经"春天的花开"和"夏日的火爆",虽然难免"秋天的风雨",但目前也仍处于收获时节。
然而,技术原理、工艺流程相似,原材料更加易得,被行业寄予厚望的"兄弟"产品—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之路却走得步履蹒跚。此前业内曾普遍预期 2023 年是"钠电元年",但其规模化应用进程却一推再推,"元年槛"至今也没能跨过。随着研发投入、资本注入、示范项目积累越来越多,这一技术路线何时能迎来自己的"春天",也成了行业瞩目的焦点。
" 2025 年,钠电会迎来产业化加速发展拐点,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量级。"在 12 月 12 日召开的主题为"能源自由 · 新世界"的第二届海辰储能生态日暨新品发布会上,海辰储能电池研究院院长郑建明作出上述判断。
发布会现场,海辰储能正式推出了历时三年研发打造的全球首款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Cell N162Ah,据郑建明介绍,该产品预计将于明年第四季度实现 GWh 量产。
他还对钛媒体 APP 透露,钠电的量产可以利用目前的锂电产线,既降低了投资成本,又有利于激活锂电冗余产能的价值。
需求在哪里
对于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来说,"春天在哪里"很多时候都约等于"需求在哪里"。
郑建明认为,钠电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大规模应用的大众场景。大场景才能够驱动大产业,根据他的判断,电力储能将是钠电产业规模化的突破口。
今年年中,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 11.8 亿千瓦,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发电量的占比也提升到 20%,波动性新能源的持续高速发展,让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面临很大挑战。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百兆瓦级大型电站占比也已从 2020 年的 23% 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 58%,电力储能,尤其是大容量、差异化、长时段储能的需求,亟待相应高品质、完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个市场普遍看好的万亿级赛道,也给钠电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在应用场景上,除了常规的电力储能项目,钠电还能有利应对从零上三、四十度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环境场景。郑建明以中东地区项目为例对钛媒体 APP 进一步介绍称,在沙漠高温地带,锂电储能往往需要用自己存储的电来为自己降温,比如有时发 1000 度电需要 20 度电来降温,而钠电储能得益于耐高温的性能,只需要 10 度电来降温就够了,这就体现出了效率和经济性上的优势。而在低温地带,钠电宽温域的特性还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成为应对极寒场景储能的硬性解决方案。此外,海辰储能方面也表示,以现在的成本来看,在客户界面上,结合高温低温的稳定性、寿命、倍率等考量,钠电在部分电力储能场景中已经比锂电更便宜了,公司也会抓住这个机遇,优先打通这些场景,提升钠离子电池的产能。
一旦需求问题得以解决,钠电的优势很快就能体现出来。从资源供给来看,锂元素地壳丰度约为 0.0065%,而钠元素则能达到 2.75%,相差 400 倍以上。近年来,随着锂电需求的大爆发,该资源供给告急的焦虑也在逐步蔓延,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锂电池之父"之称的斯坦利 · 惠廷厄姆此前也曾预警过,如果无法找到循环利用方法和替代产品,锂资源可能在十年内被消耗殆尽。而根据郑建明的介绍,自然界的钠资源极其丰富,如果将其中 1% 做成钠电池,按照全球储能每年新增 1TWh 计算,能满足 150 亿年的储能需求。而且,钠资源全球分布广泛,成本低廉、自主可控,除了解困"缺锂焦虑"外,也有助于打破因地域分布限制、价格波动等带来的供应链瓶颈与"卡脖子"风险。
此外,前瞻产业研究院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钠电池的产业链结构与锂电池类似,而锂电产线经过改造即可兼容钠电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海辰储能方面也对钛媒体 APP 表示,钠电生产工艺与锂电相似度较高,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部分产线的改造,但相关技改成本并不高,完全能够实现"丝滑"过渡。而这也有助于钠电产品及上下游依托完备的锂电产线快速放量,并在 2025 年迎来拐点。
钠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多一种选择
储能行业素有"一锂独大"的说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锂电储能在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占比高达 97%。目前储能头部玩家也无一例外都是走以锂电为主的技术路线。
如果钠电终于迎来自己的时代,这些企业的锂电产品和钠电产品会出现互相挤压、左右互搏的问题吗?
针对这一问题,郑建明告诉钛媒体 APP,钠电储能与锂电储能并非单纯的替代关系,目前电力储能的需求还在持续增长,供应端仍存在明显的紧缺、不均衡等问题,锂电、钠电可以共同发展来满足需求缺口。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无论是锂电还是钠电,哪一个方案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就会提供哪个方案,公司希望打造锂钠互补的生态,走向锂钠齐飞的未来。
换言之,钠电产品是让电力储能"多了一种选择"。在生态日现场,海辰储能数位高管也都提及"让电力储能实现选择自由"的愿景。对此,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还进一步解释称:"作为一个能源参与者、建设者,海辰储能始终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储能 + 新能源’模式一定是实现能源自由的必然选择 "。
从技术角度来看,海辰储能发布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电池采用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搭配硬碳负极的技术路线,同时采用均质高导电包覆策略、微键合电解液配方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具有长寿命、宽温域、高倍率、高能效、高安全等诸多特性。
钛媒体 APP 也从一位行业分析师处了解到,钠电产品体系主要通过正极、负极材料来确定。负极材料方面,硬碳的商业化优势比较明显。正极材料方面,目前押注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等方向的都有。而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场景又有所区别,比如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相对较高,更适合 UPS、户储、备用电源等场景,目前钠电两轮电动车很多也走这一路线;普鲁士蓝在能量密度、稳定性上有一定优势,此前行业也有通过这一路线为新能源车研发动力电池的尝试。但在与主流锂电池的比较中,钠电的能量密度始终不占优势,在移动场景的应用上,难以攻克续航难题,这也让其始终无法在动力电池领域大展拳脚。而相对来说,在静态应用场景上则较为适配。海辰储能的钠电产品属于聚阴离子路线,能量密度低于另外两大路线,但在热稳定性、循环寿命上优势明显,再加之钠电池本身在宽温域、倍率放电、耐过放电等方面的"天赋",的确是最适合电力储能的技术选择。
此外,钛媒体 APP 还了解到,得益于具有高热稳定性的技术路线及电池化学体系的优化,以及 0V 超长货架期存储的特性,海辰储能的钠电产品在出海等业务中,尤其能为电池及系统的存储、组装、运输和运营提供较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
钠电的未来
对于 2025 年,储能行业的期待远不止"钠电元年"。
在 2022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型储能到 2025 年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的目标。根据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的预测,届时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在中金公司今年 12 月 5 日发布的《储能行业 2025 年展望》报告中,也将 2025 年视为全球储能高速增长的拐点,预计全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含通信储能)将达到 449GWh,同比增长 31.5%。此外,伍德麦肯锡还预测称,2025 年全球长时储能装机和市场会迎来显著增长,累计投资额将达到 500 亿美元左右。
全球储能分类型出货量预估(大储即电力储能),图片来源:中金公司《储能行业 2025 年展望》报告
虽然种种"大预测"难免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究其根源,指向的都是如何破解新能源的"时空难题"(风电、光伏作为电源在时间维度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在空间维度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这需要在现有"源网荷储"体系中找到突破口,更需要储能行业通过技术更新、多元化发展来给出答案。
当然,行业对"拐点""元年""风口"总是抱有戏剧性的期待,但拐点之后,产能爬坡、市占提升、成本下降的表现,往往才是决定产业未来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曾表示,钠离子电池规模化上产放量后,成本有望比磷酸铁锂电池低 20%。而在海辰储能对钠电未来的规划和设想中,近两年的当务之急是拉升自身和供应链的产能,并找到实实在在的订单锁定产能。当量产、市场步入正轨后,该技术路线的电芯成本未来三年内即可接近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未来五年左右有望优于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而在体现出经济性优势后,钠电产业也将以更快速度发展,海辰储能钠电项目负责人对钛媒体 APP 表示,经过解决方案部门对未来应用场景、客户渠道的调研、梳理和测算,预计钠电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无论多么美好的未来,都要从此刻出发。今年 11 月 6 日,我国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要持续提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也明确提及"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在年底企业、投资人、机构的复盘和展望中,对明年储能领域钠电等多元技术路线的政策、资金支持也普遍看好。
看起来,钠电又一次站上了产业爆发的历史关口股市如何配资,万事俱备,只待龙门一跃。(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上一篇:没有了